暑假期间,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实践服务团赴海宁长安镇,开启 “探长安宴球,承非遗薪火” 实践之旅,深入探寻长安宴球这一非遗美食的文化密码,助力传统技艺传承。

实践首日,服务团走进长安宴球文化展馆。古色古香的展馆里,陈列着宴球制作工具、历史资料。接待人员与成员围坐长桌,讲述长安宴球的前世今生:它是长安镇 “十大碗” 头菜,承载着当地人的饮食记忆,更是省级非遗,见证着地域文化传承。
交流中得知,当下长安宴球推广存在挑战,如年轻消费者认知度待提升、制作技艺传承压力大。但当地正积极行动,通过与文旅项目联动、开展非遗体验活动,让宴球 “活” 起来。

服务团采访了非遗传承人、村民与从业者。传承人分享:“宴球是根,我们守着老手艺,也要让它跟上时代。” 从选料到制作,他们坚持传统,又尝试用短视频、直播推广,让更多人学做宴球。村民们说,宴球是家的味道,逢年过节必做,盼着后辈传承。从业者则提到,通过标准化生产、开发预制菜,让宴球走向更广阔市场,但也担忧过度商业化丢了“魂”。

成员们深受触动,明白传承非遗,既要守匠心,也要善创新。实践团建议,可打造 “宴球研学游”,让游客深度体验制作;加强与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从娃娃抓起传承意识;同时,规范产业发展,守护宴球本味与文化内核。
此次服务团以眼观察、以手实践、以心感悟,在长安宴球的非遗传承里,看见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可能。未来,愿更多人关注长安宴球,让这颗 “非遗明珠”,在传承创新中,继续照亮地域文化传承之路,让古老技艺,焕发永恒生机。
(通讯员: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