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之家

党建活动

当前位置: 首 页 > 党群之家 > 党建活动 > 正文

作为承载近千年历史的浙江非遗瑰宝,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以来,便深深扎根于当地文化土壤:它融合“海塘盐工曲”“海宁小调”的乡土韵律,吸收“弋阳腔”“海盐腔”等古典声腔,大胆改北曲为南腔,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伴奏,曲调高亢婉转又不失明快悠扬,尽显水乡灵韵;更将唱词与道白化为亲切的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客”。因海宁盛产蚕丝、民间盛行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常演“蚕花戏”,故又被称作“蚕花班”,紧密联结着当地的蚕桑文化记忆。

在制作技艺上,海宁皮影亦独具特色——以羊皮或牛皮为原料,经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多道工序精雕细琢,遵循“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的创作理念,塑造出脸形圆活、单眼侧面、近实像富“人情”味的人像,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要形态,满含民族民间艺术的质朴张力。然而,这门古老技艺虽曾有过辉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有戏班20多个、剧目300余部、演员120余人,却在时代变革中面临生存挑战:50年代浙江省组建剧团赴京演出时,全省仅海宁尚存技艺精湛的皮影老艺人;时至今日,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年岁均逾七旬,后继乏人,成为亟待抢救与传承的传统民间艺术项目。

为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近日,陆泽村党群服务中心迎来了一批特殊的“非遗传承实践者”——作为中共海宁市长安镇陆泽村总支部委员会与中共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金融与经贸学院总支部委员会党建共建的重要实践,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金融与经贸学院的部分入党积极分子与预备党员,以“非遗+党建”的创新形式,走进海宁皮影的世界,用青年力量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践行校地共建传承文化的初心。

为深入落实双方党建共建协议中“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校地共建”的核心理念,此次活动聚焦运河文化保护、非遗传承与党建联建的深度融合,为青年党员搭建了文化传承的实践平台。活动伊始,项目负责人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皮影戏知识分享。从海宁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到起稿、选皮、过稿、剪形、清洗、阴干、勾线、彩绘、上漆、密封、装帧等十余道复杂工序,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这场干货满满的分享,不仅让同学们系统了解了皮影技艺的门道,更在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而这正是双方共建协议中“发挥甲方文化资源优势,为乙方提供文化研学平台”的生动落地。

理论铺垫过后,创意设计环节正式开启。同学们伏案执笔,以纸为媒展开创意碰撞,现场氛围专注而热烈:有人翻阅传统戏曲纹样资料,从古典美学中汲取灵感;有人对照老师提供的皮影图谱,细致临摹并改良服饰纹饰;更有同学大胆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造型,让设计出的皮影形象既饱含历史韵味,又兼具鲜明的时代气息。草图上反复修改的线条,不仅记录着创意的迭代,更承载着同学们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党建共建赋予青年文化担当的深刻体悟。

设计定稿后,便进入了皮影制作的关键工序——落稿于牛皮。同学们将半透明的干牛皮小心翼翼地覆盖在精心设计的画稿上,借助灯光映照,以画笔一丝不苟地勾勒出图形轮廓。相较于纸面作画,坚韧的牛皮对运笔的耐心与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一笔精准勾勒,都是对匠人精神的初次体悟,更是对心性的打磨与沉淀。从纸稿到牛皮的跨越,让创意构想真正落地为可触摸的实体,也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校地共建“互助共赢”的实践意义——陆泽村提供的非遗皮影传承资源,与高校学子的文化创意能力形成有效互补,正是共建协议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理念的鲜活实践。

“此前仅在电视纪录片中见过皮影戏制作,这次借着校地党建共建的机会亲身参与,才发现影偶的每一道工序都格外考验耐心与细心,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非遗传承的不易和青年党员的文化责任。”入党积极分子施露露同学坦言。

目前,皮影人物的绘制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接下来,同学们还将陆续完成雕刻、上色、组装等后续工序,而这些成果也将成为双方“长安运河皮影戏创作”共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活动是双方党建共建协议的具体落地举措,通过“非遗+党建”的创新模式,不仅强化了青年党员的理想信念与文化担当,更推动了校地在文化传承、师生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未来,双方将继续以党建共建为纽带,深挖运河文化与非遗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地共建、互助共赢”的良好氛围中生生不息,为党建工作与文化传承注入持久活力。

(通讯员:孙琪)

上一篇:金融与经贸学院党总支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下一篇:党建共建|我院与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设计学院党总支签订党建共建协议

关闭